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电子信息专业学位授权点顺利通过专项核验

编辑: 发表时间:2024-02-27   浏览次数:

2024年1月23日和1月25日,我院收到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分别发布的关于《同济大学电子信息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核验意见》和《同济大学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核验意见》,电子信息博士和硕士学授权点在工程教指委评议表决中,均全票通过,建议“继续授权”,顺利通过教指委的专项核验。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立,同济大学2020年开始招收与培养“电子信息”专业学位博士和硕士,学位点以“服务国家战略、面向产业发展主战场,开展学科交叉与工程应用科学研究”为定位,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和工程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聚焦控制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工程、计算机与智能技术、软件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电子技术与集成电路工程和智能感知与光电技术六大专业领域。

学位点主要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物理学5个一级学科、微电子科学与工程1个交叉学科,以及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开展招生和培养工作。

经过三年的建设期,根据教育部的抽评要求和学校的部署安排,结合学位点的实际情况,本学位点于2023年初开展了自评估工作。为贯彻落实学位点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工作方案,真正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2023年4月15日,组织开展了电子信息学位点自评估的专家评审会,特邀复旦大学王昕教授、华东理工大学杜文莉教授、上海理工大学张大伟教授、山东大学崔立真教授、上海灵动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忠洁高工、上海理想信息产业集团技术总监丁富强高工、上海邮电设计咨询研究院有限公司刘冬宇高工组成专家组,对我校电子信息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进行了自评估的评审。同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赵鸿铎教授、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陈虹教授、软件学院院长赵生捷教授以及来自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和物理学院的15位教师代表参加了本次评审会。会上,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周俊鹤教授详细介绍了我校电子信息博士学位点的培养目标、师资队伍、科研平台、奖助体系、课程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招生就业、培养成效、办学特色,以及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上所做出的服务贡献等方面的建设情况,同时也客观介绍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整改措施。本次评审会采取开放评议与闭门评议相结合方式,专家组成员在听取学位点基本情况汇报的基础上,审阅了《电子信息专业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总结报告》,以及《2020-2023电子信息博士培养方案》等其他支撑材料,与现场老师就人才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实习实践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经专家组内部讨论,组长杜文莉教授反馈了评审意见,专家组认为同济大学电子信息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提供的评估资料完整,准确反映了该学位点的办学情况,符合合格评估的要求。学位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承百年办学优良传统、结合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需求,办学思路清晰,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具有很好的基本办学条件和教学科研条件保障,在思政教育、课程教学以及分流机制等人才培养上具有鲜明特色。同时也提出以下建议:第一,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实践培养,从校企联合课程、教材编制、企业导师聘任、学生课题实践等,突出产教融合实践的具体举措和实施成效;第二,针对学位点不同领域方向,进一步充实和细化培养方案,制定毕业分类标准。专家评审会进一步明确了学位点后续的建设方向和具体举措。

2023年10月25日,在学校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正式启动落实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下发的《工程类博士、硕士专业学位2023年学位授权点专项核验工作方案》。学位点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具体方案,建立工作机制,由电信学院牵头联动软件学院和物理学院,对学位点建设三年多的学生招生就业、校内外导师队伍、教学科研平台、课程设置、实践基地、科研经费、教学成果奖、学生竞赛获奖等各类数据信息进行了全面整理完善和详细分析,并分别撰写完成了电子信息博士和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核验报告。前后经过学校研究生院和校办的两轮审议修改,于11月15日在学位授权点基本状态信息填报系统上提报《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基本状态信息表》和《工程类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自核验报告》。

同济大学电子信息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将以此次核验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学位点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继续推动学位点内涵式发展,主要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持续改进,高质量推进学位点建设。

一是在目标定位上,围绕面向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大力推进校企融合,立足学校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持续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以科研项目合作为契机,加强人才联合培养、科研合作、成果转化、高端人才交流等多个领域的深度合作,提升服务国家科技发展能力。

二是在内涵建设上,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积极参与国家新时代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教学科研资源上为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灵活的机制保障,持续提升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质量。(文/图   张砚秋)


下一条:童美松教授获德国洪堡基金Carl Friedrich von Siemens研究奖

Baidu
sogou